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两周年 内陆开放陕西答卷
来源:国际商报  时间:2019/04/23  

2019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迎来2周岁生日。身处“一带一路”核心区,陕西自贸试验区119.95平方公里的实施范围以三个片区、九个功能区为载体,承担着建设内陆改革新高地、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的使命。

两年过去,答卷呈现,内陆开放,潜力迸发。

共识

近年来,“‘一带一路’让陕西由内陆变成开放前沿。”这句话经常见诸陕西各级领导的讲话中。紧抓时代机遇,开放发展成为陕西各级政府的共识。

2017年3月15日国务院印发《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了陕西“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的地位。

“一带一路”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双轮驱动”下,陕西综合优势叠加,融入世界开放发展的动力被激发:发展枢纽经济,做大铁路网、织密公路网、优化航空网、构建综合交通网、做强信息网,不断强化基础支撑,打造陆空互动、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体系;发展门户经济,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五大中心,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强化开放平台建设,打造空港、陆港产业集群,持续增强陕西省集聚辐射作用;发展流动经济,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发展现代物流,畅通能源供给通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不断提高要素配置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益。

在2018年陕西省全面扩大开放工作会议上,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强调: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着眼构建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陕西省省长刘国中指出:陕西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快速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金融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带动新增市场主体和注册资本大幅增长,为全省扩大开放起到了引领、示范和标杆作用。

两年来,陕西抓紧试点任务落实,推进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建立与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和创新通关流程、监管模式和缴税方式,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两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通过建立完善省级、片区、功能区三级工作台账和责任清单,对165项试点任务实行全程项目化、目标化、责任化管理,并复制推广国务院、商务部推出的138项改革试点经验,主动学习借鉴实施25项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先进改革经验。

聚焦特色试点任务,积极探索差别化改革方面,陕西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向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报创新案例累计达到69个,创新案例累计达到262个。

与此同时,自贸试验区建设带来的开放效应充分激发了陕西在交通区位、历史人文、科技教育方面的优势和全球合作的潜力。

2018年10月24日,第二届全球程序员节发布了《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西安宣言》,提出西安将以数字经济作为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以数字经济启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营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数字丝绸之路。

2018年11月8日,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形成《“一带一路”硬科技创新合作西安宣言》,发起并成立“丝路硬科技创新联盟”,助力“一带一路”硬科技合作,构建硬科技全产业生态网络。

今年2月22日,西安国际粮油论坛上发布了《丝路国际粮油西安宣言》。根据《丝路国际粮油西安宣言》,国际粮油论坛将坚持开放通融,拓展互利合作空间原则,共同促进和巩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油贸易便利化,致力于推动粮油国际贸易与产业投资合作。

3月25日,在来自沿海港口、沿边口岸、沿线地市、国内外物流公司、铁路公司等多方代表见证下,《共建“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大通道建设倡议》获得通过。《倡议》达成重要共识:各方共同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开行,支持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通过共建共享和资源集约使用,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降低国际联运综合物流成本,不断优化服务水平和贸易环境。

红利

随着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红利的释放,市场活力充分显现,截至2019年3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40694户,其中企业数27457户(含外资企业347户),新增注册资本6024.32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25.14亿美元)。

2018年,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外贸进出口2649.79亿元,增长33.9%,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5.4%。2018年,陕西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由2017年2944家提升到3341家,其中进出口总值超200亿元的企业由2家增加到4家,进出口总值超10亿元的企业由18家增加到22家。

2018年,西安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303.87亿元,而这个数据在2016年还是1828.46亿元,短短两年几乎翻了一番。

进出口额高速增长、外贸市场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外贸进出口企业活力和规模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效应相当明显。

与此同时,两年来,在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推动下,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由区内向区外复制,并形成外溢效应,带动各地市开放发展。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以后,西安、宝鸡、延安、安康、汉中等市相继对标自贸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大力推动行政效能改革。韩城、渭南、榆林、汉中等市与陕西自贸试验区积极对接,利用自贸区政策,充分发展自身的开放型经济。

2018年,延安、安康、咸阳三地外贸分别增长67.7%、56.4%和55%,增幅位居全省前三位。

2018年12月8日榆林航空口岸获批临时对外开放以来,陕西形成了多点开放新格局。今年2月15日,榆林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榆林市对外开放水平,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榆林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动力。

宝鸡市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培育、中小企业孵化、出口基地创建、国际市场开拓”四大工程,不断扩大外贸进出口。

2018年,汉中市人民政府印发《汉中市复制推广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改革创新成果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13项复制推广工作。

自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伊始,就身负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

2017年12月,西北地区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签署了《西北地区商务部门利用陕西自贸试验区平台推动西部大开发实现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去年以来,陕西省自贸办向西北四省推荐45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

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享自贸试验区创新平台,创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方式。同时联合新疆等省份组织中欧班列货源,创新换装分拨在西部开展“长安号”多式联运,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为了推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西安港与青岛港、唐山港合作,将港口内移,与青岛、宁波等沿海港口城市合作开行海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畅通西部地区向东物流通道,提升陕西自贸试验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国内、区域物流的能力。

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已开发运行陕西科技管理服务一体化云平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军民融合(西安)试点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中国库”,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科技协同创新和技术有效利用。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建立国内首个实现科技资源要素信息高速流转和有效分发的云服务公司,协助青海西宁、山西运城等10余个中西部城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2018年西安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额累计突破1030亿元。

陕西自贸试验区还围绕先进复合材料、工业机器人、光电信息等领域,组建了12个军民融合产业(人才)联盟,开展“专利池”试点工作,推动联盟成员单位知识产权共享与技术转移转化。联盟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军民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各产业领域军民融合、成果转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开放的红利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企业。

西安天同财税是一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注册、变更、注销、财务咨询、审计等服务的财务公司。因为注册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功能区,公司经理陈京经常受邀为一些新注册企业讲授财税与企业运营相关知识。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给高新区带来的变化,陈京感受深刻:“2017年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我们2017年开始做中小企业的业务。”“最直接的感受是业务增长非常快,17年到现在,我们服务了1400多家企业,我们的线上学习平台,拥有200多万粉丝。而这只是我们一家企业服务的量,在高新区,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有好几十家。”陈京说。

自贸试验区带来的开放效应,还为天同财税这样的专业服务机构带来了他们之前想不到的业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企业来西安高新区投资,天同财税专门成立了一个服务外商的业务小组,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陈京他们已经为20多位外商办理了注册相关业务。陈京说,“我们服务的来西安高新区注册的外国企业以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居多,科技研发、商务咨询、留学服务以及跨国公司的代表处都有。”

“服务他们的过程中,我们觉得这些客户都很有眼光,他们发现了机遇,就不远万里地来这里(西安)。所以我们也对在陕西的发展特别有信心。”陈京还透露,一家从事跨国人力资源服务的央企现在也在与天同财税进行合作接洽,“接下来我就会更忙了,要为更多国际企业在高新区的业务服务了。”陈京笑着说。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